賽德克·巴萊(上) 太陽旗 線上看

〈賽德克·巴萊〉是台灣導演魏德聖所製作的第二部電影長片。片名〈賽德克·巴萊〉意為「真正的人」,在賽德克語,賽德克(Seediq)是人的意思,而巴萊(Bale)是真正的意思。 本片分為上下兩集: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為名,由1895年日軍佔領臺灣開始,到1930年莫那·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的統治而引發霧社衝突[5]; 下集〈彩虹橋〉則進一步描述日軍大舉進犯霧社,莫那·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日軍的過程,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,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。


在險惡的日據時代,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,男人須服勞役不得狩獵、女人幫傭­不能編織彩衣,驍勇善戰的英雄莫那魯道,見證三十年來的壓迫統治。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­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,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中,忍辱負重的莫那魯道在深­思後,雖知將面臨滅族危機,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,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­,於是決心帶領族人循著祖靈之訓示,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...

劇情介紹:

上集:太陽旗

故事起始於19世紀末,世居臺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,向來以恪守祖先訓示,遵循四季流轉的方式,過著狩獵、農耕、編織、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。 然而,自1895年(清光緒21年、日本明治28年)起的臺灣日治時期,日人為了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,對各原住部落採行嚴酷的理蕃政策,賽德克族逐漸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,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,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;女人必須低身為日本軍警家眷幫傭,不能再編織綵衣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被禁止紋面,逐漸失去了賽德克族的傳統信仰圖騰。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·魯道,見證了30年來的壓­迫統治,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,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。

1930年秋冬之交,少數原住民為節省體力,使用鐵索將木材從山上移動到山下,但日本警察卻因發現木材被刮損後,便將賽德克族人鞭打的遍體鱗傷,使得族人們反抗與復仇的意念在心中滋長。某日,馬赫坡社的族人們正在為一對青年男女舉行婚禮,新任的日本駐警卻來巡視。莫那·魯道的長子達多·莫那(Tado Mona)熱情招呼日警飲酒,卻因手上污漬弄髒了警察,而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打;憤恨不平的達多·莫那同兄弟巴索·莫那(Baso Mona),把那位新任駐警打得頭破血流。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,自此馬赫坡社便生活在日警報復的陰影裡。

幾天後,一群年輕人圍繞著莫那·魯道,強烈要求他帶領大家反擊日本人。莫那·魯道在「延續族群」和「為尊嚴反擊」之間思索良久,這時,他看見了圍繞在身邊這群年輕人的臉,他們幾乎都是一臉白淨、沒有賽德克圖騰的孩子。於是,他下定決心,並告訴那些年輕人:

“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,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,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!” ——莫那·魯道

莫那·魯道語氣堅定地對著族人吟唱:「孩子們,在通往祖靈之家的彩虹橋頂端,還有一座肥美的獵場!我們的祖先們可都還在那兒吶!那片只有英勇的靈魂才能進入的獵場,絕對不能失去……族人啊,我的族人啊!獵取敵人的首級吧!霧社高山的獵場我們是守不住了……用鮮血洗淨靈魂,進入彩虹橋,進入祖先永遠的靈魂獵場吧…」

昭和5年10月27日(西元1930年),臺灣總督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去世,而舉行臺灣神社祭,而霧社地區則舉行聯合運動會。當聯合運動會開幕,所有日本人及其眷屬齊聚公學校之際,賽德克霧社地區的族人決定由霧社群馬赫坡社首領莫那·魯道率領馬赫坡、荷戈、波亞倫、斯庫、羅多夫、塔羅灣等六個部落的賽德克族人發起反擊。

當日清晨,霧社公學校(現今臺電萬大電廠霧社分部)運動會,由能高郡守小笠敬太郎主持開幕典禮,其他日本人都前來觀禮,這時預先埋伏好的賽德克勇士,在莫那·魯道攻擊號令下,立刻展開猛烈的突襲,在一陣毫無預警的混戰中,將運動場內全部134名日本人砍殺致死。

另一方面,莫那·魯道命令次子巴索·莫那(Baso Mona)潛入馬赫坡山取材地襲擊日本警察,並命長子達多·莫那(Tado Mona)潛入馬赫坡社警察駐在所,亦將日警及其眷屬全數格斃。後分成數隊,切斷日人對外的所有電話線路,陸續襲擊各部落之警察駐地,擄擭彈藥、槍械。藉此向霧社地區的各個部落宣告,反抗日本統治的戰爭已經開始,各個部落族人嚮應號召加入戰爭。

在震驚憤怒之餘,日軍旋即調度派遣駐紮臺中、花蓮的陸軍與警察,兵分兩路向霧社方面挺進;莫那·魯道率領族人抗敵纏鬥,之後輾轉退守到馬赫坡石窟。一場雙方分別為了資源土地與報復反抗的戰爭,就此揭開序幕……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